东湖评:微短剧的品质不应局限于内容创作?
“第一集可以观看,第三集需要付费。”如今短视频平台开放,微短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,首次超过同年国内电影票房收入总额。今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近千亿元。
市场的崛起无疑得益于微短剧的认可。这种新兴形式因其包装紧凑、生产周期短、投资成本低等独特优势而迅速受到欢迎。但剧情贫乏、剧本俗套、引导性消费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高品质是微剧制作的必由之路,但不应该仅限于内容制作。政治引领和还需要市场治理。
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,确保短剧质量。今年以来,在主管部门的倡导下,呈现现实倾向的戏剧微短片不断增多。这说明,精品微短剧之路需要更多对微短片创作制作的支持和创作指导。戏剧微短片创作制作应享受与影视剧同等的创作待遇,纳入各级奖励支持体系,激发行业创作活力。通过筛选优质微短剧,对播出的植根于现实的正能量作品进行补贴和流量激励,为优质内容提供曝光机会。在监管层面,要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全链条,明确内容评价标准,整合平台,强化管控关口,提高准入门槛,彻底容忍暴力、色情、封建迷信等违法内容。建立黑名单制度和渐进惩戒机制,严格遏制违法违规创作。同时,针对引导消费、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,规范充值支付环节,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。短并不意味着肤浅。作为微短片的戏剧创作者,我相信微短片制作领域也有很大的潜力。我们需要正视微短片的文化传播价值,树立“内容为王”的创作理念,打破对创作作品的轻视链条。一些恶作剧出租作品陷入“重生逆袭”、“家仇深重”的惯常循环,甚至依靠人工智能生成剧本,缺乏真实情感,一味营造刺激感,而忽视了剧情逻辑。微剧制作也遵循深入生活、扎根于人、植根于现实、利用身边的人和事引发情感共鸣的创作原则。利用微剧长度缩短的优势,集中在短时间内呈现中心冲突,消除对套路的依赖,注重故事的逻辑性,不让价值观的传播疏远于直接说教。高质量的作品如春雨润物细无声,让观众在紧凑的情节中感受到温暖和人性关怀,通过情感共鸣获得精神滋养,达到思想与艺术的统一。
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也很重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环境。观众的选择直接影响市场走向。一些微短片的日常制作基本上是响应低俗审美的需要。公众应警惕“一时享乐”背后的精神空虚,坚决抵制宣扬畸形价值观的作品。利用流量优势,积极转发和点赞优质作品,让像At Home and Beyond这样关注普通人喜怒哀乐的现实题材,也能获得更多关注。我们帮助正能量、优质内容占领市场,鼓励行业向优质产品转型。同时,要强化版权意识,自觉抵制盗版内容,为优质创作提供健康的市场环境。
短微作品的兴起本质上是碎片化。这是符合现代阅读潮流的文化创新。虽然期限很短,但这里不缺内容,质量也不能打折扣。政策要在扶持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,创作者要在艺术活动与市场利润之间保持平衡,观众要以警惕的眼光参与到行业共建中,共同推动微短剧破除低俗平庸的困境,成为记录时代、养活灵魂的文艺骠骑。
来源:京中网(湖北日报)
作者:陈莎莎(我们是湖北省宜昌市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当阳队)
出版商: 鼎岳